首先,谈到立嫡。在过去的传统中,嫡庶之别对继承人地位至关重要。因此,6个女儿显然不可能继承张作霖的家业。在8个儿子当中,只有长子张学良和次子张学铭是由张作霖的原配妻子赵春桂所生,这使得他们拥有了显赫的“嫡子”身份。而赵春桂是张作霖的结发妻子,他们的感情深厚,且张学良作为长子,地位自然显得尤为不同。这个情况和历史上的一些帝王继承人类似,例如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儿子朱标,生来便是家业的继承人,其他的儿子则地位较为逊色。虽然朱标早逝,皇位最终还是传给了他未出生的儿子,而不是其他的皇子,这也可以看出立嫡的重要性。
再来看立长的问题。张学良虽然是嫡长子,但并非唯一的继承人选择。赵春桂在1898年和1901年分别生下长女张冠英和长子张学良,接着在1908年又生下次子张学铭。按理来说,张学铭也有争夺继承权的资格,但他与张学良相差了整整七岁,这个年龄差让两人的地位出现了巨大差距。在那个时代,长子通常被视为家族的栋梁,大部分人都会将自己的长子视为继承人。更重要的是,张学铭的出生对于张作霖而言,带着一种迷信的色彩。张学铭出生时,家中的看门人做了个梦,梦见一个小喇嘛进入院内,这让张作霖对他产生了不信任。张作霖对张学铭的冷落,甚至在张学铭7岁时因其夜哭而暴怒,并打了他一顿,导致赵春桂愤然回娘家,而这一事件也成为张学铭与父亲之间裂痕的开端。加之张学铭的母亲赵春桂很快去世,张学铭的地位便愈发显得边缘化。甚至当日本人需要质子时,张作霖毫不犹豫地把他送往日本,直到自己去世后才回国。
再说立能,过去选择继承人时,往往还要考虑子嗣的能力。许多皇子都会尝试通过展现自己的才能来争取继承权,但成功的并不多。历史上能够成功逆袭的,也只有像杨广、李世民这样的人物。而张学良则不同,他不仅是嫡长子,且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能力。年轻时的张学良极为努力,渴望国家的统一与强盛。他不仅学业优异,常年获得第一名,而且还特意请来各类学者指导,钻研西方国家的历史与文化,为的是找出中国强大的道路。张学良的勤奋与自律,使得他成为家长眼中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不仅如此,张学良在军事上也展现出过人的才华。他从东北讲武堂毕业时,以炮兵第一名的成绩完成学业。进入军界后,他迅速晋升,从团长、旅长、军长到卫戍司令,仅用三四年时间便实现了飞跃。在张学良的努力下,奉军的装备与火力得到了极大提升,迅速在东北地区形成了强大的战力。
此外,张学良不仅具备军事才能,他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也有着超前的眼光。他在军事和民生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,不仅改善了军队的武器装备,还重视教育,开办了多所学校和工厂,推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。
再来说立贤。作为继承人,张学良不仅有能力,还有非常远见的眼光。在军事方面,张学良重视炮兵发展,不仅在东三省制造了多种新型火炮,还购买了先进的坦克、飞机等武器,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装甲部队和规模最大的空军。除了军事上的成就,张学良在教育、民生、工业等方面也表现出色,他的政策使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。
张学良还善于任用人才。他首先重用的就是他的老师郭松龄,并且信任他为重要副手。郭松龄也回报了他的信任,为张学良的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。即便面对士官派与讲武堂派的矛盾,张学良依然表现出了宽厚的胸怀与果敢的决策力。在郭松龄差点被士官派暗算时,张学良毫不犹豫地去追赶,最终确保了郭松龄的安全。
谈到立仁,继承人通常还需要具有仁爱之心,避免因为能力过强而激起兄弟之间的争斗。张学良正是拥有这样的仁爱之心,他自小关心公益,热心参与救灾募捐,体现了与民为善的胸怀。对待父亲,张学良也十分孝顺,即便在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候,他依然保持着对父亲的尊敬与忠诚。
最后是立爱。张学良身为宠妻之子,从小便备受宠爱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没有倚仗父亲的宠爱而自满,而是努力展现出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。
综上所述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张学良都是张作霖的最佳继承人。他具备了立嫡、立长、立能、立贤、立仁等多方面的优势,因此在众多子女中脱颖而出,成为了父亲的继承人。然而,张学良虽然拥有天赋的条件,却也在后期的表现上经历了许多挫折,最终未能完全发挥出他作为继承人的潜力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